由澳洲農夫 Mr. Richard Heath所發表的《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have the good years become bad years?》讓我印象深刻!躋身在各個國際研究機構領導人之間,Richard 的學歷看似不這麼顯耀,但是他卻是著著實實在地耕種的實行者─農夫。
未來農業型態,勢必面臨大量的改變。而造成改變的驅動力,以及改變的方向各是什麼呢?改變的驅動力包括:人口數增長、伴隨社會發展而來的都市化以及消費結構改變, 另外水資源有限、氣候變遷、科技創新的衝擊。
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的報導, 2008年時,全世界人口消耗掉總共一億一千五百萬噸(115 million tonnes)的魚,平均來說,每個人食用將近17公斤的魚。對於貧窮國家而言,魚類不僅提供主要動物性蛋白質,還是必要礦物質的來源。但這樣的享受,有可能無法延續給我們的下一代!
聯合國農糧組織(UNFAO) 評估,全世界將必須增加70%的糧食生產,才足以養活預計在2050年時的90億人口. 這項評估是將全世界的經濟成長,以及受其影響的飲食結構變化都考量在裡面. 其中, 變化最大的地方將是南亞 (South Asia) 以及(sub-Saharan Africa). 除了人口成長所造成的壓力, 氣候變遷 (climate change)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這些報告,可以作為政策擬定還有近期市場走向的風向球,突然間的價格上漲以及波動,都對會糧食安全造成重大威脅(*3),而這也是監測系統的重要性所在。因此FAO也建立了一個「糧食價格指數系統 (Food Price Indices System) 」(*4)提供相關單位查詢全球的食物以及相關商品的價格波動。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