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新政說到底,是白日夢或是可及的夢想?近年各國政府、城市、企業到民眾,對於因應氣候意識及呼聲都非常高,綠色新政掀起了社會的波瀾,美國政府的下一步必然帶給自身及國際上的震撼。
綜合《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的分析,電力部門中最關鍵乃是如何讓再生能源占比由今日的25%,於2050年時迅速成長至77%以上,甚至達到百分百。
台灣不論在永續發展指標涵蓋類別或是綠色國民所得帳估算方法,均待改善。例如綠色國民所得帳上未涵蓋重金屬等有害空氣污染物以及溫室氣體排放,將導致環境質損的低估。
台灣在氣候變遷政策的主管機關,應該珍惜台灣民眾的氣候變遷意識,並以此為基礎,提出更健全的政策。且在這個二次衰退的陰影、福島核災、新型態的多邊貿易協定等重要政經事件匯流之時,其亦提供了嶄新的機會之窗(Windows of Opportunity),修正既有台灣氣候政策的不足,找出真正的抗暖化之路。
當地球進入70億人的這個時刻,也是我們生活在這島上的 2300萬人,思考該如何留下台灣的安全生存空間,重新定義「成長」,避免失控的進步的關鍵時刻。
針對人口成長與環境衝擊之間的關係,著名生態學家Paul Ehrlich 以及現任美國總統科技特別顧問的John Holdren於所提出的IPAT公式,即是討論這議題最佳的起點。
「橘逾淮而北為枳」,是每當引進國際上新興環境治理概念時,最令人擔憂的狀況。而台灣「綠領就業」(Green Job/ Green-Collar Job)的推動,因著「將綠領就業窄化成綠能就業」、「欠缺綠能就業與能源政策的回饋」、「濫竽充數的綠能就業機會」等三重落差,正面臨此危機。
反觀台灣,環保署雖於今年一月頒布《國民低碳飲食選擇參考手冊》,而許多學校更紛紛響應週一不吃肉的活動,但目前採用各項推動策略,是否足以達成低碳飲食之目的?
因貿易國之間其碳密集度與貿易結構之差異,雙邊貿易行為將對兩國碳排放量有所影響。而自由貿易協定簽訂,除增加雙邊貿易量,亦會促使產業結構的改動,進而影響溫室氣體排放量。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2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