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本該是氣候條約《巴黎協定》的啟動年,許多國家藉機提出「2050年淨零排碳」目標,在氣候圈內激發不少討論。
今年夏天太平洋高壓異常強勢,將台灣壟罩得密不通風,颱風也難以生成。於是,國內每座城市的氣候越來越熱帶化,每天溫度突破36°C似乎已成家常便飯。在這種天氣之下,我們怎能耐得住不開冷氣?
若一棟建築能在一開始設計階段,就順應當地氣候條件,被賦予良好的隔熱/隔冷、遮陽、通風等功能,即使在沒有置入太多的主動式設計之下,也能讓建物在「整個生命週期」上,都是節能減碳的。「氣候服務」在此一脈絡下,就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
這間糕餅企業不斷為自身品牌添加友善環境新元素,像是打造一棟承襲傳統三合院味道的綠建築總部暨漢餅文化館,雖然具有辦公、展覽、烘焙及營運門市等多項功能,但檢視整棟建物全年的用電密集度(EUI),每平方米耗電量僅介於45-50度電。
其實距離紅毛城腳程僅10分鐘,有一處剛獲得台灣綠建築鑽石級(最高等級)的藝文休閒園區,與一滴水紀念館、雲門舞集和高爾夫俱樂部周圍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頗值得旅人留下足跡。
目前檯面上很多顯見的建築節能計畫,皆是由「城市」帶頭行,未來也許世界減碳的遊戲規則,不再是中央政府說了算,城市及地方政府說不定有更大的能量,讓整體氣候政策走得更前面。
Carbon Brief就指出,整體來說,在歐洲上路的電動車,因為低碳再生能源已在發電結構裡佔有高比例,讓該部車整個生命週期的碳排,會比內燃汽車明顯較低。
進一步爬梳這些建物的設計手法,其實可以統整出一個簡單結論,那就是要想在亞洲地區達到低耗能或淨零耗能,建築體必須囊括主動式設計、節能產品和再生能源科技。甚至總體來說,被動式策略應「先於」主動式設計。
波特蘭的永續表現,其實在十年前的幾次評比裡就脫穎而出。當時,美國一家永續生活公司曾經以經濟、環境、綠色清淨科技等16項目,針對各城市進行整體永續評估,而波特蘭連續兩年蟬聯冠軍寶座!
這次COP25會場談判區和周邊會議區的氣氛天壤之別,這也讓部分氣候社群人士開始思考,是不是應該更激發非政府(non-state)角色的減量潛力,說不定還能讓整體全球氣候政策走得更前面。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