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電進入自由市場比例持續提高,大型企業雖仍占大半市場,但中小企業的交易量也逐漸提升。同時,隨著電價上漲,推升自發自用及綠電轉供的誘因,「綠電太貴」已不再是企業的首要挑戰,如何順利取得綠電才是關鍵。
根據研究,使用ChatGPT查詢資料的耗能程度,比Google標準搜尋高出10倍。隨著AI技術快速發展、各大公司投入這股熱潮,能耗需求也不斷增加。雖然AI和大數據可協助企業即時將回饋修正最佳化,進而改善生產效能與能源效率來減碳,但如何在資料中心建造及營運過程中,同時兼具穩定性及永續性恐怕是營運商面臨的最大挑戰。
儘管2023年綠電自由市場規模略有成長,但綠電仍供不應求,且因成本或價格考量,仍未能滿足大部分企業的綠電需求,但隨著灰電的價格上漲、綠電彈性分配與融資保證機制推出,仍期待這些市場外部支持可協助企業找到具成本效益的脫碳方式。
隨著數位化、智慧化及電氣化趨勢蓬勃發展,未來三年全球用電需求將持續上升,各國持續部署的低碳能源預計可滿足新增的電力需求,發電碳排量將呈結構性下降,但低碳排能源仍面臨供電不穩定的隱憂。
環境友善食材、碳中和航班……你有聽過這類廣告標語嗎?未來,歐盟將會加強管制這樣的行銷手法,對企業漂綠出手。2023年3月歐盟委員會發布一項「綠色聲明指令(Green Claims Directive)」草案,希望社會大眾更清楚辨別什麼是綠色產品與服務。
據最新的《2023塑膠垃圾製造者指數》報告,全球一次性塑膠垃圾總量再創紀錄,既帶來污染,也帶來氣候危機。細看報告內容,在塑膠回收規模擴張有限下,加強監管力道就很重要。而包含台灣廠商在內的石化企業做出重大的回收承諾,也扮演重要角色。
透明化建築全生命週期的碳排放將可驅動整體產業鏈——從建築師、室內設計師、營造商到建材商,調整其碳排量較大的「熱點」,也能讓投資者和業主更正確地選擇建築設計與相關產品,達到降低建築碳排量的最大效益
台灣近期有五間公司製作TCFD報告書,代表著台灣的氣候相關資訊揭露已經踏出關鍵的第一步。雖然揭露的資訊仍有進步的空間,但已經可以作為企業內部自身管理氣候變遷因應的依據,而這項意義應與揭露資訊給外部利害關係人——投資人、消費者、立法者,乃至社會大眾的意義一樣重要。
以今(2021)年底前台灣有五家企業單獨發佈TCFD報告書,代表著台灣的氣候相關資訊揭露已經踏出關鍵的第一步。從中可以發現這些企業已揭露大部分資訊,例如:氣候風險類型、短中長期的氣候相關策略與績效,但資訊的品質仍有加強的空間,例如:氣候風險與機會對財務影響的重大性、風險評估與管理的細緻度等。
可以預期台版永續分類標準力求更透明、更一致和更具體的ESG資訊,當以一致的標準將ESG資訊攤在陽光下時,將驅動不夠永續的企業和經濟活動需朝向低碳轉型,避免未來可能被市場自然淘汰。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