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總是會發布最新的《排放差距報告》(Emissions Gap Report)。2020年的氣候會議雖被延宕,但報告仍順利出爐,也將疫情帶來的影響納入分析,我們是否正逐步縮小碳排放差距,一起來報告裡找答案。
跨政府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平台(IPBES)之前指出,地球上約有100萬種物種已面臨滅絕
今年疫情讓全球陷入停擺,衰減的經濟活動也間接影響了碳定價。
建議地方政府可擴大建立一套住戶「節能診斷」機制,除了設備改善,能夠進一步幫弱勢家庭找出居家真正耗能之處(例如:房屋外殼隔熱不佳),並引介專業資源和經費補助。
去年再生能源發展又傳捷報!綠能裝置容量已「連續」五年超越化石燃料及核能的新設容量。
IEA估計,未來20年中,每年能投入3500億美元於創新潔淨技術上,將有機會保住75萬個工作機會,同時讓全球達到碳中和目標。
今、明兩年內,太陽能和陸域風電很有可能大量取代燃煤,因為兩者成本將低於現有燃煤電廠的邊際成本
IEA提的綠色行動,預計需要未來三年(2021-2023)逐年約1兆美元的投資金額,但接下來每年可刺激經濟成長1.1%、保住或創造900萬個就業機會,並減少45億噸的碳排放量,甚至附帶降低5%的空汙量。
正當各國忙於挽救荷包之際,是否曾經從生態角度想過COVID-19對地球的影響是什麼?
台灣常面臨因強降雨而帶來的土石崩塌和斷線危機。此時,地方政府首要任務是多多發展分散式能源及微電網系統(再生能源、儲能、電動車到建築V2B應用),以增強社區和偏鄉的抗災能力。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29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