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若干太陽能設備起火的案例不多,但僅是一些相關的新聞,或多或少都可能會影響到民眾對太陽能、甚至是再生能源的觀感。日本經產省等單位,持續蒐集案例,研擬對策加以改進;民間的設備廠商也針對這個痛點,推出防火性質或功能的產品。為此,東芝公司(TOSHIBA)在2020年11月,發表了太陽能等再生能源常利用的「燒不起來的蓄電池」。
運輸部門的碳排,佔東京都總碳排的2成,其中又有8成是來自汽車。於是,推動電動車或禁售純燃油車,便成為減碳的解法之一。
去年日本產業和學界成功研發出新的碳捕獲、儲存及再利用技術,協助發電廠轉型成負碳電廠,藉由這個例子將帶領讀者了解過去較為陌生的「負碳排」概念。
SAN-A浦添西海岸PARCO CITY多樣的節能減碳技術,完全是考慮到沖繩當地的氣候環境,所客製出來的
地熱發電的技術,不管是提高原本沒能利用的資源,或是避免和溫泉資源競爭,都是未來應該進行的方向。
日本太陽能電動車發展已經逐漸有商業化的水準,有許多效能好的車款紛紛被推出。今年七月,日本還發表了全年將可能只靠車身上太陽能板驅動的電動車(實驗車),多年來的研究算是又立下另一個里程碑。
其實,有不少人對於工業節能,常帶有與經濟發展互斥的成見。但岩崎工業的例子告訴我們,只要經過詳盡的節能規劃,是真的可以達到很好的省電、省荷包效果,而且工廠還能提高產品良率,讓工作環境更完善。
日本還有各式各樣的燃料電池在正進行技術突破,未來可望大幅降低燃料電池價格,有益於燃料電池的普及。看起來,除了氫能之外,日本希望讓燃料電池發展更多元化
在家工作所帶來的用電量,雖然大約會增加1.12度電,但整合辦公室的用電降幅,整體來說,還是可以減少14%的用電量。
從YOSHIKEI的例子可以發現,減少浪費反而符合快速精準的現代生活,吸引消費者前來投奔,不僅讓地球好過,公司也能永續經營。這類的宅配食材服務,是很值得台灣參考的。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39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