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blog

氣候變遷基建正夯? 注意「錯誤調適」別幫倒忙

2024/04/01 李昱德

氣候變遷下,極端氣候影響加劇,許多地區開始著重於「減緩」(mitigation)與「調適」(adaptation)。然而,有些為了強化地區韌性的基礎設施方案,非但沒有減緩災害影響的作用,反而因為急就章、設計草率或錯誤,而造成「錯誤調適」(maladaptation)的問題。

海堤是阻擋海水上升的方案之一,不過有時候反而會造成問題。圖片來源:Begles/Pixabay

造價高又缺乏彈性 海堤成「錯誤調適」不良範例

「錯誤調適」(maladaptation)指立意良好的氣候調適作為,卻產生意想不到的錯誤結果。事實上,很多錯誤調適的案例是治標不治本的選擇所導致,也不全然無跡可尋。

舉例來說,全球均溫升高造成海平面上升,許多太平洋島嶼的居民被迫往內陸地區遷移,然而,這些島嶼本身就不大,再怎麼遷移也有極限,因此建設能阻擋海水的「海堤」(seawall)曾經是熱門的調適選擇之一。

然而,根據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海堤不只造價高昂,在面對多變氣候變遷狀況時缺乏彈性,而且還有很多限制,像是珊瑚礁等多孔的地形就算建了海堤,海水仍可以直接滲進地面。

雖然建造海堤確實可以讓周遭社區受到保護,但有時候設計不當,只是「禍水東引」,轉而讓其他地區的人受到影響,像是建造時忽略了當地可能出現的豪大雨等氣候狀況,而沒有將排水納入考量,便可能引發更多新問題。

太平洋島嶼成為氣候變遷的第一線受害者。圖片來源:Michelle_Raponi/ Pixabay

錯誤設計居民深受其害 氣候調適計畫應經完整評估

類似的情況便發生於2010年代的南太平洋島國薩摩亞,在查塔姆島(Savai'i)東南端的拉羅馬拉瓦(Lalomalava)村莊。

該村取得了一筆建設海堤的氣候調適資金,然而,建成之後卻因為海堤過短,海浪經過海堤分流後反而更高、更大,威脅此前未受保護的區域。此外,原先漂亮的沙灘被人造海堤取而代之,觀光客數量減少,也間接影響了當地最主要的觀光收入。

同樣的例子還發生在2020年,斐濟政府在美國資助下,因應居民長期要求於第二大島瓦努阿島(Vanua Levu)建設海堤,不過因為設計上的失誤,海堤反而在熱帶氣旋侵襲時阻撓了排水,直接在當地變成一座水壩,洪水、物品殘骸、泥沙全部「困在」陸地上,讓居民深受其害。

2023年《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上的一篇研究指出,各國政府最常採用的「基礎建設改善」其實才是最容易造成錯誤調適結果的方案,可能造成區域性自然環境的改變,以及社會經濟結構過度偏向某些特定族群等問題。

牛津大學環境社會科學家施佩爾(Lisa Schipper)則表示,當各國試圖保護人民及基礎建設安全時,仍須評估氣候變遷狀況會如何演變,所有調適作為都必須再重新思考。

這些需要再評估的計畫包括:在歷史上沒有樹的地方種樹、在好發野火但具備自我調節能力的環境祭出抑制野火措施、高能源消耗的海水淡化廠,以及只有高收入族群受益,脆弱族群只能自求多福的綠色計畫等。

斐濟政府在易受氣候變遷迫害的村莊中,建設結合自然解方與當地材料的新海堤。示意圖。照片來源:擷取自Fiji Government Facebook

氣候調適仍缺鉅資 錯誤調適卻繼續「浪費錢」

更糟的是,聯合國預估,光是調適措施,2030年前開發中國家所需的資金最高可達3000億美元、2050年則達5000億美元。全球現階段用於氣候調適的資金仍未完全到位,而這類計畫通常要價不菲,一旦錯誤調適變成浪費,又會造成更大的資金缺口。

也因為如此,世界銀行等機構在核撥資金時,已開始採取更謹慎的做法。而接受資助的國家,如斐濟,也開始評估「粗暴的」以人造物與大自然對抗的作法是否應該捨棄,並改採更自然的作法。

去年初,斐濟政府與歐盟合作取得「自然解方」計畫(NbS)約32.6萬歐元資金,預計要在六個村莊建設以紅樹林樹籬、巨石、滑石、陶土及香根草構成、完全由自然成分組成的新海堤,並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提供計畫諮詢與協助,避免類似問題重演。

IUCN大洋洲區域總監史密斯(Mason Smith)指出,本次結合自然解方與當地素材的新海堤,是CP值高且有助於強化社群參與的方式,並恭喜斐濟政府決定踏出此一步。

參考資料

Fiji Government(2020年12月8日),Village Safe From Sea-Level Rise With New Sea-Wall

IUCN(2023年3月13日),Nature-based Solutions project to boost climate resilience in Fiji

The Conversation(2023年10月29日),Climate adaptation projects sometimes exacerbate the problems they try to solve – a new tool hopes to correct that

Environmental Sociology(2022年4月23日),Beyond maladaptation: structural barriers to successful adaptation

One Earth(2020年10月23日),Maladaptation: When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Goes Very Wrong

Managing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in the Pacific Region(2020年3月4日), Dam(n) Seawalls: A Case of Climate Change Maladaptation in Fiji

Nature Climate Change(2023年8月21日),Navigating the continuum between adaptation and maladaptation

Reuters(2022年8月4日),Rising sea levels are forcing Fiji's villagers to relocate. They want polluters to pay instead

Reuters(2022年3月1日),UN report highlights cautionary tales of climate finance that backfires

Adaptation Funds(2022年10月11日),Proposal for Fiji

Climate Adaptation Platform(2023年1月18日),Some Climate Adaptation Initiatives Lead to Maladaptation, Study Says

Climate Home News(2022年3月3日),Scientists warn seawalls can make rising waters worse in the long run

Phys Org(2022年3月5日), 'Maladaptation': how not to cope with climate change

State of the Planet(2023年8月21日),How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and How Not To

IDDRI(2023年8月),Navigating the continuum between adaptation and maladaptation

李昱德

李昱德,政大外交畢業後於媒體擔任環境線編輯,處理的新聞涵蓋氣候變遷、永續發展、食品安全等,而後前往倫敦大學學院攻讀環境與永續發展碩士學程,畢業後於國際氣候發展智庫擔任助理研究員一職,後轉往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任職,持續研究永續發展議題。

所有文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