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從2015年開始,科學家又持續頻繁提出警告,目前氣候變遷的嚴重程度,已讓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正在上演中,而且這個滅絕的速度,還很有可能影響到人類文明的存亡。
保持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生存而言,具有關乎性命的重要性(圖:pxhere)
地球的歷史上曾經有過數次「生物大滅絕」的紀錄,也就是在非常短暫的時間中,出現生物數量大規模下降事件。這種狀況已發生過五次,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發生在第五次大滅絕期間的恐龍滅絕。
讀者一定好奇,下一次的大滅絕會發生在什麼時候?其實早在2008年,就已經有學者提出,雨林等地的物種正在成批地消失中,而且速度有增無減。近年從2015年開始,科學家又持續頻繁提出警告,目前氣候變遷的嚴重程度,已讓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正在上演中,而且這個滅絕的速度,還很有可能影響到人類文明的存亡!
看到今年最新討論大滅絕的研究,6月有份發佈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很肯定指出,第六次大滅絕是由人類所造成的,且依照生態系一環扣一環的連動特性,一旦有一個物種消失,就會牽動整個食物鏈,產生蝴蝶效應,上百、上千個物種滅絕都是有可能的。
過去,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和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National Autonomous University)的學者追蹤了2.94萬種類的陸生脊椎動物,發現大約有1.7%、515種類的陸生脊椎動物因為族群數量少於1000隻,而正面臨絕種的危機;另外有388種族群少於5000隻,生存岌岌可危。甚至有超過400種,在過去的100年間就已經滅絕。而另外還有77種哺乳類和鳥類的族群,也縮小了94%。
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如果所有瀕危動物都以同樣的速度失去其數量規模,從1900年開始算起,大概已經有23.7萬隻生物因此消失,這跟過去上百萬年的發展趨勢比起來,快上了百倍,甚至是千倍。
人類破壞生物棲地,造成物種滅絕速度加快(圖:Flickr / crustmania, CC By 2.0)
造成物種滅絕 如同引火自焚
由於生態系中的每個物種,對於環境穩定都應盡的角色及貢獻,這也代表每當一個物種滅絕,地球的生態能力就會遭到腐蝕,最終這波災難會反撲至人類社會中。
史丹佛大學的Paul Ehrlich教授就打了個比喻,人類讓其他生物絕種的情況,就像坐在懸崖邊緣,卻自己鋸掉坐著的地方。由於人類需要穩定的氣候系統、充足的水源、病蟲害控制與正常作物授粉才能生存,沒有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這些條件都是空談。因此,Enrlich教授也持續提倡、遊說政府與其他機構,必須將保護瀕危物種的程度,提升到相當於氣候變遷這類「全球緊急事件」的等級,如此才能喚起更多意識和行動。
事實上,要減緩生物滅絕的速度並不困難,撇去氣候變遷的影響不談,只要人類不再入侵生物的原始棲地,同時停止任意砍伐森林,就有機會繼續維持生物多樣性,另一方面降低碳排放量。但問題是,在經濟誘因面前,我們能自制到怎樣的程度?又願意付出哪些行動?
參考資料:
The Sixth Mass Extinction Crisis and its Impact on Biodiversity and Human Welfare
Vertebrates on the brink as indicators of biological annihilation and the sixth mass extinction
Sixth mass extinction of wildlife accelerating, scientists warn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3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