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blog

雨林面積劇減「地球之肺」反成碳排來源

2020/03/13 李昱德

人為的焚林、伐林與自然的野火這幾年讓雨林至少少了上百萬棵樹,由於樹木的數量大減,雨林開始逐漸喪失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反而「改頭換面」,變成二氧化碳的製造者,一躍從受害人變成氣候變遷的加害人。

NASA衛星圖拍攝到亞馬遜雨林遭大肆砍伐而綠地大減的畫面(圖源: NASA Earth Observatory, Wikimedia Commons

 

  長期以來,雨林都以具備吸收、儲存二氧化碳的「碳儲存槽」功能而聞名,因此又被稱為「地球之肺」。然而,近年因為巴西「經濟重於保育」的態度,積極鼓勵雨林開發,加上道路的修建,畜牧、農耕和採礦等行業開始進入以往無法抵達的地區,導致人為的焚林、伐林與自然的野火讓雨林至少少了上百萬棵樹。

  由於樹木的數量大減,雨林開始逐漸喪失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反而「改頭換面」,變成二氧化碳的製造者,一躍從受害人變成氣候變遷的加害人!這個新發現來自於巴西國立太空研究機構(INPE),其中有一個研究團隊在過去十年間,每個月都會挑兩週的時間,利用搭載探測器的飛機,來探測雨林各個區塊的溫室氣體濃度。結果他們發現,儘管大部分的雨林仍具有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能力,尤其是在較為濕潤的季節時更為明顯,但是雨林的一個區塊在濫伐之下,似乎已經沒有能力再繼續承擔這個角色了。


2005年夏季的亞馬遜乾旱導致大面積的雨林枯死(圖源: NASA/JPL-Caltech

受害者變加害者 雨林反開始排碳

  根據團隊研究,亞馬遜雨林東南部大約20%左右的林地不只已經失去碳儲存槽的能力,還成為了碳排的來源之一,而且狀況每年都在惡化中!就算是到了比較濕潤的年份,也沒有讓這一區域恢復吸收碳的能力。這主要是因為樹木在成長過程中,會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但一旦死亡,便會將大量二氧化碳釋出,尤其是因為火災焚燒而死亡的話,會釋出更多的碳。

  然而,這還不是最糟的消息。研究還警告,這只是一個「臨界點」的開始,他們預估未來幾年,變成碳排來源的雨林區塊會更多。不只如此,由於氣候逐漸變熱,本來是雨林的地方,還可能在30年內,逐漸變成沒有樹的莽原。

  雖然說雨林在受砍伐之下,失去碳儲存功能並轉為碳排來源,是一個可預料之事,但團隊發現這個階段居然來得比想像中的快。以往相關研究都是利用氣候模型去計算臨界點會發生的時間,現在有了實地觀察的數據,證明現實遠比模擬來的嚇人許多。

 

濫伐與野火影響 「亞馬遜臨界點」加速接近

  事實上,早在數十年前,就有科學家提出「亞馬遜臨界點」(Amazon Tipping-Point)的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亞馬遜有一天會失去平衡吸收的能力,製造的二氧化碳會超過樹木吸收的量。而相比1980與1990年代,一年大約還可以從大氣中吸收20億公噸二氧化碳,現今能吸收的量大概只剩下一半左右,約僅10億到12億公噸。

亞馬遜雨林面積廣大,不只是巴西,厄瓜多也有一小塊的亞馬遜雨林(圖源:Jay, CC BY 2.0

  顯然,雨林碳儲存能力的下降,也意味著每年大氣中殘留的二氧化碳在增加,這也進一步使氣候變遷的狀況惡化,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而率先提出這個臨界點概念的Carlos Nobre教授,認為只要全球溫暖化的速度不變,人們持續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繼續砍伐森林,亞馬遜臨界點就會在20%到25%的雨林被毀時發生。

  回頭來看,目前已經有17%的雨林被毀,臨界點發生其實已離我們不遠。但巴西的極右派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上任後,仍一手放任雨林開發的行為,地球之肺能否繼續發揮碳儲存功能,科學界的態度實在很不樂觀。

 

【參考資料】

Amazon Carbon Balance and its Sensitivity to climate and human-driven changes

Understanding the temporal dynamics of carbon emission from fires in the Amazon-Cerrado transition zone

Luciana V. Gatti, INPE Full Researcher

Deforested parts of Amazon 'emitting more CO2 than they absorb'

Annual Carbon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in the Amazon Basin between 2000 and 2010

李昱德

李昱德,政大外交畢業後於媒體擔任環境線編輯,處理的新聞涵蓋氣候變遷、永續發展、食品安全等,而後前往倫敦大學學院攻讀環境與永續發展碩士學程,畢業後於國際氣候發展智庫擔任助理研究員一職,後轉往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任職,持續研究永續發展議題。

所有文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