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blog

因為會被撞 就不該上路?

2008/09/12 張楊乾
我認為,如果與單車相關的交通事故變多了,絕對不是禁止單車通勤的理由,而是台灣得開始建構一個禮讓單車、禮讓行人的交通環境,並讓更完全善的單車專用道能串連成形,使得整個城市的交通碳排能因此而減少。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本文收錄於《低碳生活的24堂課》)
 
如果有一份研究指出,由於中華棒球隊近年國際賽事表現欠佳,造成許多國人因輸球而心靈受創;因此專家建議,為避免國人自信心再受打擊,乾脆以後都不要派隊參加國際賽,以減少國人因輸球而得憂鬱症的機率…

 若真有這樣的研究結論公佈,你覺得棒球迷會不會把該研究單位給包圍起來,大聲對裏面的學者嚷嚷:「笨蛋,問題在改善國內職棒環境!」

 但是,類似的事情,卻在昨天發生了。

騎車上下班 學者不贊成
 聯合報十二日報導,由衛生署委託台北醫學大學,針對自行車事故所作的研究發現(衛生署國健局 10-Sep-08),九成的自行車事故,是發生在上下班的路段。因此北醫公衛系系主任邱弘毅主張,在車道未分流的情況下,他不贊成為了減碳,騎單車上下班(聯合報 12-Sep-08)。

 我在接我老婆來台前,騎了一陣子單車通勤,我知道騎單車在慢車道上,幾乎就只有被欺負的份。而我有一個碩士班同班同學,更是在倫敦騎單車通勤時遭逢不幸,連畢業典禮都未能來得及參加。

 但真這代表我們必須要放棄單車通勤嗎?

騎單車上班 碳排放為零
 先以單車的碳排放量來看,如果我每天開我的油氣混合車上下班,十二公里約會排放2公斤的二氧化碳,若是搭公車的話,則會排放接近1公斤的二氧化碳。但若是騎單車通勤,則是連1克的碳排都不要;和開車相比,每個月至少可省下44公斤的二氧化碳,等同少用了880雙的免洗竹筷!

 在暖化證據(IPCC 2007)愈來愈確定的現在,每個人若能從日常生活裏作減碳,就可以幫地球省下17%的碳排放量(低碳生活部落格 12-Dec-07)。而在其他乾淨運具大規模量產前,騎單車當然是應該被堅持與鼓勵的。

 另外,除了腳踏車之外,不論是公車、汽車或公車,都會排放出有毒的廢氣(陳玉惠 2000),如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NO)、碳氫化合物(HC)、多環芳香族化合物等(PAHs)。如果城市裏多一些人騎單車,就能減少以上這些有毒的化合物的排放,對全台灣的空氣品質來說,不啻是一大福音,也能降低城市人的致癌風險。

慎選路線 騎橋樑更要注意
 至於單車騎士自身的安全,我不諱言這份研究作的很實在,讓我們都知道了十字路口和快車道是很危險的。而我自己在和公車與機車對尬過幾次後,現在騎車通勤時都很有自知之明的挑小巷走,不然就是騎在人車共用道上。我連橋梁都作了選擇,對坡度陡機車流量大的民權大橋是敬謝不敏,寧繞遠些改騎麥帥二橋較安全。當然,我更希望未來橋梁能有專用的單車道,因為單車與機車擠在同一線道上是沒有未來的。

 在減碳抗暖的風潮下,腳踏車總算由政府認定為交通工具;在北市,單車使用率更打算由今年的目標2.6%,提升至明年的4%(劉嘉祐 2008)。就連政府也已承諾,將在全國投入八十億,建構單車通勤道。

 我認為,如果與單車相關的交通事故變多了,絕對不是禁止單車通勤的理由,而是台灣得開始建構一個禮讓單車、禮讓行人的交通環境,並讓更完全善的單車專用道能串連成形,使得整個城市的交通碳排能因此而減少。

 就像即使奧運棒球輸給對岸,仍不能阻止我們在明年的經典賽,繼續支持中華棒球隊出賽!
 
【參考資料】
IPCC 2007 AR4
陳玉惠 2000《機車族 騎在致癌邊緣》康健雜誌第20期
低碳生活部落格 12-Dec-07《全球換省電燈泡 世界照明用電將降四成》張楊乾撰文
劉嘉祐 2008《台北市市區自行車道路網建構計畫.ppt
衛生署國健局 10-Sep-08《騎車環保又健身 安全注意不能少》兒童及青少年保健組
聯合報 12-Sep-08《單車族最怕十字路 上下班最易受傷》陳惠惠報導
 

張楊乾

兩個孩子的爸爸,常揣摩在二十年後,該如何告訴正值花樣年華的女兒,為何地球已升溫兩度,而這一代人又是怎麼錯過了減碳的關鍵時刻。曾服務於新聞界、在歐洲修習與暖化相關的碩士學位後,投入減緩氣候變遷的相關領域,現任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所有文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