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認為科學新聞應有三階段,首先是「如實」報導、講求真實性,其次是內容夠「吸引人」,可以喚起讀者的想像和感覺;最後是讓讀者跳脫報導本身、進行「反思」!"
畢業於歐盟Erasmus Mundus環境科學、政策與管理碩士學位,多次參與聯合國各類氣候會議,擅長與國內外重量級氣候能源智庫及非政府組織聯手,推行能源、工業去碳化、生物多樣性及低碳建築與交通等議題;同時致力於庶民化的氣候傳播,盼用文字和行動喚起大眾環境意識。現任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智庫組組長,為台達ESG實踐提供執行支援及智庫研究基礎。
法國時間13日的傍晚,尼斯港船隻的鳴笛聲響起,為期五天的聯合國海洋會議(UNOC3)劃下句點。大會期間,核准《公海條約》(High Seas Treaty)的國家快速增加。在國際動盪分裂與不安的年代,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條約往前跨一大步,已是難得的好消息。
每年年末總伴隨關鍵字熱潮,2024年出現了哪些環境新詞?從「超級通勤者」到「碳牛仔」,這些新詞你都認識嗎?
隨著氣候變遷惡化,融化的高山冰川、消失的北極海冰、被野火燒掉的森林,以及海水淹沒的太平洋小島越來越多,一些過去被譽為獨特美景的自然景致日漸消失,人們想趁景觀還在時親眼見識的想法,讓「末日旅遊」開始興起,卻也讓這些原本就脆弱的景觀陷入更加窘困的局面。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7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