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022)可謂多災多難的一年,不僅俄烏戰爭開打,許多國家還遭受世紀洪災、暴雪及熱浪襲擊,當國際間不斷接收科學家的警告:「這只是一個開始」,究竟各國的努力有沒有讓全球碳排放量下降一點?
“能源價格的咄咄逼人,迫使各國搬出「提升能源效率」這項荒廢許久的工具,使能效投資迎來一波高潮。但IEA提醒,往後每年仍須投入1.5兆美元,讓能源密集度持續改善逾4%,才可能達到2050年淨零目標。”
你聽過「數位孿生」(Digital Twin,又稱數位雙生或數位分身) 這概念嗎? 它是一種透過資料數位化、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科技,建立一個以3D模擬的數位虛擬分身技術。這個被創造出來、近乎實體狀態的「雙胞胎」,可根據實體空間所回饋的資訊,即時在數位世界裡展現原本真實物體的變化狀況。 這與氣候變遷有何關係?事實上,近年來,數位孿生開始被運用在氣候減緩和調適行動上,這次COP27埃及氣候會議就有不少發表。
八月中,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簽署了《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該法案不僅被認為是美國史上最大的氣候變遷投資,預計投入近3700億美元(約台幣11兆元)於溫室氣體減排和能源安全相關項目,峰迴路轉的立法與激辯過程,更成為國際氣候圈熱門話題,為年底將在埃及召開的COP27(第27屆聯合國氣候大會),注入了可觀的推進能量。
倘若地球持續暖化,既有捕撈作法一成不變,在最壞情況下,全球將有60%的漁業資源面臨威脅,包括我們在內。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最新發表的《全球電動車展望》(Global EV Outlook 2022),2021年,全球合計新售660萬輛電動車,至今共有1650萬輛電動車在路上跑,規模已是2018年的3倍之多。
過去數十年來,海洋吸收了全球碳排放的20~30%!如此強大的「藍碳 」能耐,不僅大幅降低全球增溫和氣候變異的惡化程度,更成為人類減碳的重要幫手。
《低碳生活部落格》聽到大家的心聲了,我們統整多份國際權威文件,彙整出9大氣候標語的完整定義,看完這篇文章之後,你就會有初步的清楚理解。
根據科學研究,甲烷對地球暖化的影響力,是二氧化碳的25倍以上。去年COP26發起的「全球甲烷承諾」(Global Methane Pledge),即是為此而來,希望能在2030年前將甲烷排放水準減少30%(相較於2020年),目前已有上百國加入該倡議。
去年爆紅的韓國影劇《魷魚遊戲》,不僅引發收視熱潮,更造成網路流量激增,讓不滿的電信業者怒告Netflix未支付額外流量及維護成本,讓影音串流服務背後的能源消耗和排碳爭議,再度引發討論。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