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地球均溫上升1.5℃和2℃之間,到底有什麼差異呢?
實務上,波昂會議將考驗全球國家(美國除外)能否團結一致,並維繫巴黎協定的精神。
從 COP21 會前準備與各國遞送的 INDC 顯示,政府在氣候變遷議題仍處於主導規劃的角色。首先,台灣政府在與國際的垂直連結上,應彙整來自民間與產業的建言,並參考國際 INDC 的思維結構,規劃後2020之氣候與能源政策。
2011年上半年的極端氣候,讓武漢、北京、紐約、或是台北的民眾吃盡苦頭,如果民眾不願站出來,讓污染性能源轉嫁給全民的成本,實際反應在使用者身上,或讓政治人物能夠看清倚賴化石能源,只是飲鴆止渴的短視政策,則即使再多十個極端氣候年,也無法讓全人類找到解決暖化危機的出口。
回想起2007年兩黨還共同提案建立碳交易市場(雖然最後失敗收場),2008年共和黨麥肯(McCain)競選總統時還承諾會積極的對抗全球暖化,到今天兩黨沒有任何合作的空間,氣候法案不進反退,令人感嘆政治變化無常。
在去年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後,聯合國所召開新一輪氣候會談(AWG-LCA9/KP11),上周在波昂召開三天會議,但一百七十多國代表集會所達成的結論,僅是在今年要再多召開兩場至少一星期以上的會議。即將卸任聯合國氣候公約秘書長的德布爾(Yvo de Boer)會後建議國際社會,由於今年已經不太可能達成新的氣候協議,各國政府不如該開始集會討論,如何處理在2012年過期的《京都議定書》(*1)。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在延長將近一天後落幕,由美國總統歐巴馬所主導的《哥本哈根協議(Copenhagen Accord)》,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延長第十六個小時,獲得大會以附註(take note of)的方式通過。包含美、中、歐、印、日、加等全球主要溫室氣體排放國,全都簽署了這項政治協議,但原本應該在哥本哈根通過的新氣候議定書草案,由於目前仍有十餘個版本,必須要延到明年在墨西哥舉行的下一次氣候公約締約國大會時(COP16/CMP6),才有機會轉化為國際條約。
原訂在十八日晚上十八時落幕的氣候會議,一如往年的會議進入延長會議。目前各國元首及代表,已經在大會上發表一至兩次的演說,目前並正在進行第三輪的元首談判。
歷經十五天的漫長協商與討論,全球一百二十位以上國家領袖的與會,十數份以上的協商文稿的提送,然而在哥本哈根當地時間十九號凌晨兩點,放置在各國談判代表上的哥本哈根協議(Copenhagen Accord),卻是份被國際各大環保團體評為將使這場原本充滿希望的氣候峰會,淪為氣候恥辱(Climate Shame)。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29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