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安全帽,多名小學生興高采烈地踏上單車,他們不搭校車也不請爸媽接送,而是沿著特定路線、浩浩蕩蕩地騎往學校。這是國外一種名為自行車巴士的通勤方式,讓小孩們可在約定時間、路線中組成自行車隊,不僅能在上學路上享受騎車樂趣,也讓永續交通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2023年8月1日起法國電價再漲10%,這已是今年第二波調漲。從2021年俄烏戰爭爆發後,法國家庭用電已經漲了約31%。面對不斷攀升的能源價格、幫助民眾落實節能減碳,法國政府列出20條節能小秘招,一起來看看台灣是不是也適用。
若全球持續穩定地走在淨零路徑上,2030年電動車減量潛力上看11億噸,等於幫地球減掉快要一個日本的排放量!
台灣地狹人稠且人口大多集中於都市,平均每千人擁有350台汽車,這也造成道路堵塞以及停車位難尋的問題,如果靠著共享汽車減少在路上行駛的汽車數,或許就能減輕都市的交通問題,但實際上又該如何推行呢?
食物,其實也是都市人每天接觸的「自然」,食物是陽光、空氣、水的產物,裡頭有有營養能帶給我們健康與自然界的力量。若能讓我們的力量來自我們的土地,那一定很獨特,很美好。
八月中,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簽署了《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該法案不僅被認為是美國史上最大的氣候變遷投資,預計投入近3700億美元(約台幣11兆元)於溫室氣體減排和能源安全相關項目,峰迴路轉的立法與激辯過程,更成為國際氣候圈熱門話題,為年底將在埃及召開的COP27(第27屆聯合國氣候大會),注入了可觀的推進能量。
試想:若家住公司隔壁,想要的一切都能在巷口買到,又有誰願意大老遠開車出門呢?這正是一刻鐘城市縮小規畫尺度的重要性。但這也代表著,每位市民都是空間規劃者,政府也須由現行「政策宣導」為主的溝通模式轉向「公民審議」。比起「廣設自行車道」的老生常談,這些觀念差異,才是起源於革命色彩濃厚的巴黎,一刻鐘城市最核心的價值。
小水力系統可以說是社區凝聚力的展現,帶動居民對地區性水域、發電、減少碳足跡等當責(accountability)的環境意識。…..但我們仍不免思索,小水力能否與生態保護並進?
歐美小屋風潮正時興,就連世界首富馬斯克都搬進貨櫃屋。相較於大坪數豪宅,小屋除了更節能減碳,入住小房子的住戶更開始過著「買更少」、「吃更永續」的環保極簡生活。
筆者從鹽寮淨土觀察到,一種個人可以實踐超過30年的永續,同時能心靈富足、生活簡約、回饋地球的生活之道。區紀復在《或然人生長河圖》寫道:「我的簡樸生活一開始就很獨特,是由頭到腳的反省之後決定的。」而世界正慢慢的和他的環保理念、生活規章走在一起。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3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