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去年底承諾,將在2027年前推出英國版碳邊境調整機制(UK CBAM),以避免碳洩漏風險。這項重大宣告將導致不少進口商面臨與國內生產商相當的碳價。英國版CBAM 收取的費用將取決於進口商品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以及原產國碳定價與英國碳價的差距,涵蓋鋼鐵、鋁、化肥、氫、陶瓷、玻璃、水泥等產業,機制的設計與明確範圍將於2024年進一步研商。
碳紅利是指把徵收到的「氣候收入」依比例歸還給民眾,或獎勵減碳有成的企業或家庭。一方面可以補償生活中氣候變遷帶來的環境負面影響,一方面可以避免民眾受到成本轉嫁的間接剝奪。國際上已有幾個國家施行碳紅利制度,他們是如何分配的呢?
潔淨能源當道,烹調爐具也吹起減碳風,「潔淨烹調」(cleaning cooking)指透過爐具更換與改變燃料來減少碳排,不僅有助於對抗氣候變遷,也有益於人體健康。然而,企業於碳交易市場能得到的利益與寬鬆的減碳定義,使得潔淨烹調的效益被過度誇大,在印度,其效益的高估程度達八倍之多!
近幾年來隨著加密貨幣市場的興起,越來越多人加入貨幣交易和區塊鏈技術的投資,也有越來越多城市和企業宣布將加密貨幣納入正式的交易系統。從環境的角度來看,已有許多研究報告指出,加密貨幣(尤其以比特幣為首)背後的開採過程中,對全球氣候變遷有非常負面的影響。
今年疫情讓全球陷入停擺,衰減的經濟活動也間接影響了碳定價。
世界銀行曾發表報告,預計2050年市場機制將使減碳成本大降50%,一時之間,碳定價似乎成為各國控制排放和污染的最佳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採取「收入中和」(revenue-neutral)的柔性措施,一來補償民眾的減碳成本,也希望藉此減少反對聲浪。
碳權是法律規定所產生的許可權,只在電腦或合約數據資料上看得見。投機客或犯罪者只需坐在電腦前敲鍵盤、買入、賣出,大筆金額就立刻入帳。根據一位被告口述,以前騙增值稅要經過許多複雜步驟,沒想到詐騙碳權的過程,輕鬆到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
儘管台灣碳交易市場尚未建立,使企業在碳價策略上無所適從。但國際低碳趨勢勢不可擋,往後從盤點碳資產、評估氣候風險、到實施內部碳定價,恐怕還是不得不做。
若說世界銀行在碳金融體系的角色像「投資銀行」,IMF就像是「分析師」,負責研究各國的稅收、就業、補貼成本、政策內涵等複雜議題,協助技術不足的國家建立政策框架,也提供改革建議。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6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