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莫過去15年之間,「公平貿易(Fair Trade)」商品開始在台灣流行,這概念源自1940年代,旨在幫助生產者獲得合理的報酬。近年受到碳權交易熱潮的影響,議題延伸到建立符合公平氣候標準的制度,小農不只是能獲得更合理的報酬,同時也為減碳盡更多心力。”
不難預見,今後勢必有更多資源湧入非洲大陸和開發中國家,可是,如何同時提高這些氣候行動的資訊透明度,減少資源的錯置與浪費,也是不該忽略的關鍵。
相較於畜牧業,跟漁業有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不算高,僅佔全球食品業的4%左右。但今後漁業勢必受到更多關注,與要求改革的壓力。台灣有世界名列前茅的遠洋漁業,如何應對氣候變遷已是急迫課題,亟需政府和產業、學術界一起投入。
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在11月20日落幕,今年不但是非洲的氣候變遷大會」,我們也看到其中不乏女性的聲音。
在COP27的展覽現場,化石能】源相關攤位與活動琳瑯滿目。讓非營利組織「企業責任聯盟」(Corporate Accountability)代表瑞秋傑克森(Rachel Rose Jackson)不禁直言,「COP27更像是個化石產業博覽會」。但到最後一日,大會決議草案仍僅將逐步減少化石能源限縮在煤炭,石油與天然氣則依舊隻字未提。
適逢氣候公約簽署30周年,地球升溫現象仍持續惡化。2022年的COP27,總算在烏俄戰爭、能源危機、通貨膨脹、疫後復甦等多重干擾下驚險度過,還出乎意料地催生Loss and Damage Fund!
自二十世紀中葉以來,至少有40%的國內衝突,與自然資源的開採有關。一場俄烏戰爭,更也凸顯了依賴全球糧食和化石能源供應鏈的脆弱性。
儘管各國的調適行動有所增加,但始終跟不上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提供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調適資金,比預估需求還低5~10倍,而且差距還在擴大。
於埃及召開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7)上,集結了世界各地政府官員與民間企業、團體。而台灣在這場氣候大會也沒有缺席,自2007年起長期參與聯合國氣候會議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以「島嶼」概念策畫雙主軸議題,向國際分享「氣候減緩措施」與「生態調適理念」。
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從11月6日起至18日在埃及夏姆錫克(Sharm El-Sheikh)舉行,如今已進入第二週。在這場主打「實踐」的大會上,終於搬上檯面的「損害賠償」(Loss & Damage)與「氣候調適」(Adaptation)成了眾所矚目的焦點。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7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