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日益嚴峻的城市熱島效應,「屋頂」被視為打破空調與室外溫度惡性循環的重要工具,然而,政府大力推廣的冷屋頂、綠屋頂與太陽能屋頂,究竟哪個最有降溫效益?
魚市場、餐廳每天丟棄成千上萬的廢貝殼,不少研究人員已看到它的潛能,做成創新的多孔隙混凝土,不僅減少了垃圾,改善了淹水,也降低了建材的碳足跡。
在印尼,一場融合信仰與環保的綠色革命正在悄悄發生,不僅體現在清真寺建築加裝太陽能板,更延伸到齋戒月中,將環保理念結合信仰,進一步深入穆斯林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3年,紐約開了第一槍,規範大多數的新建築禁止使用天然氣。此舉也讓地源熱泵(Geothermal Heat Pumps)迎來商機。今年6月,美國麻州弗雷明漢市市長為全美第一個地源熱泵示範計畫剪綵。地源熱泵系統善用地底終年穩定的溫度,為建築物提供更環保的冷暖空調。不過在計畫初期,仍面臨安裝成本高等問題。
3D列印和AI建築師正改變建築業的面貌,帶來高效、低成本和永續的建築解決方案。這些技術讓建築工地變得安靜有序,減少了噪音和建築垃圾,實現更智慧、更綠色的居住環境。
建築物的生命週期當中,有一部分被稱為「隱含碳」,也就是設計規劃與營建階段產生的排放,非常難以計算與消滅。世界綠建築協會估計,光是隱含碳就佔了全球年度能源相關排放量的11%。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與洛磯山研究所(Rocky Mountain Institute)在去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發佈《驅動建築物隱含碳的行動》(Driving Action on Embodied Carbon in Buildings)報告,提出關於隱含碳的11個關鍵問題。
去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上,美國綠建築協會提出了一份彙集美國商業地產營運及建築減排現況的報告,指出高樓層的都市商業大樓可望成為建築部門的脫碳新星,助美國加速達成《巴黎協定》目標。
為了因應氣候危機,歐洲各地的古蹟開始裝上太陽能板,引發了文物保存和氣候行動之間的衝突。義大利著名的龐貝古城裝上了「隱形太陽能板」(invisible solar panels),將太陽能板融入在古城之中,試圖找到新與舊共存的可能。
"今年聯合國氣候大會上發起的「建築突破」,是法國、摩洛哥共同主導、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合作的國際倡議,目標在2030年使「近零排放且韌性的建築」成為新常態。"
建築行業的公司正在「鎖定」未來幾十年的排放量。可惜的是,沒有一家有評估其所需揭露碳排放或能源強度至何種程度。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6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