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木材的的碳排放數遠比鋼筋水泥或混凝土的生產過程低許多。在全球暖化的現代,除了在製程中的低碳排放,木材也是天然的二氧化碳儲存庫,替節能減碳帶來一絲曙光
今年本該是氣候條約《巴黎協定》的啟動年,許多國家藉機提出「2050年淨零排碳」目標,在氣候圈內激發不少討論。
要降低建築碳足跡,慎選建材是關鍵。歐盟在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和2050年碳中和目標的驅使下,已經開啟建築材質革新的討論。
若一棟建築能在一開始設計階段,就順應當地氣候條件,被賦予良好的隔熱/隔冷、遮陽、通風等功能,即使在沒有置入太多的主動式設計之下,也能讓建物在「整個生命週期」上,都是節能減碳的。「氣候服務」在此一脈絡下,就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
疫情使得燒傷病友需要更健康的復健環境,此舉卻藏著恐付出高額電費的成本,如何以節能之道協助老舊商辦轉型,協助傷友不因疫情停下復健的腳步,成為此次和陽光基金會攜手合作的契機。
這間糕餅企業不斷為自身品牌添加友善環境新元素,像是打造一棟承襲傳統三合院味道的綠建築總部暨漢餅文化館,雖然具有辦公、展覽、烘焙及營運門市等多項功能,但檢視整棟建物全年的用電密集度(EUI),每平方米耗電量僅介於45-50度電。
其實距離紅毛城腳程僅10分鐘,有一處剛獲得台灣綠建築鑽石級(最高等級)的藝文休閒園區,與一滴水紀念館、雲門舞集和高爾夫俱樂部周圍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頗值得旅人留下足跡。
積水房屋不但是環境省認定的「ECO-FIRST」企業,還連續四年為道瓊永續指數(DJSI)青睞,連續兩年被CDP碳揭露專案列為最高等級。其環保名聲備受國內外肯定,也成為各方人馬綠色投資的首選,這都證明了節能減碳是可能提升公司的價值的提升。
前幾年,台灣社會已慢慢風行慢食和在地飲食,現在這股風潮正吹向建築界,帶動建材在地化風潮。
進一步爬梳這些建物的設計手法,其實可以統整出一個簡單結論,那就是要想在亞洲地區達到低耗能或淨零耗能,建築體必須囊括主動式設計、節能產品和再生能源科技。甚至總體來說,被動式策略應「先於」主動式設計。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25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