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是歐盟裡人口最多的城市,光是市區和外圍都會區的人口加起來,就有將近1000萬人。在如此人口聚集密度高的地區,怎麼會有足夠的腹地來發展大規模的風能和太陽能呢?"
台灣不再將自己放在一個「受害者」的角色,對外論述轉變成台灣自身有抗暖化決心,甚至直接公開宣稱「台灣可以幫忙對抗全球氣候變遷 (Combating Climate Change-Taiwan Can Help)」。
這次COP25會場談判區和周邊會議區的氣氛天壤之別,這也讓部分氣候社群人士開始思考,是不是應該更激發非政府(non-state)角色的減量潛力,說不定還能讓整體全球氣候政策走得更前面。
MRV其實就是一個科學性的量測/監督方法,主要針對溫室氣體的排放和減量行動進行監測、量化其成效,之後做透明化揭露,並且需要驗證方對這些數字進行公正的評估。
若不採取永續行動,在未來80年地球溫度上升4°C時,將導致全球23兆經濟損失;反之,到2030年時,氣候變遷可能帶動全球26兆經濟收入。
由51個國家的財政部所組成的聯盟,在COP25期間發表了「聖地牙哥行動計畫」,希望能把全球更多的資金導入因應氣候變遷的措施。
升級版的多邊、多階層與多部門夥伴關係,成為實踐紙上目標的關鍵。
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發起“Green and Healthy Streets Declaration”,目前已經有34個城市簽署,如果這些政府單位執行力道夠足,預計可以幫助避免超過45,000人因空氣污染而過早死亡。
有越來越多的文獻已指出,人們認為公平、對政府的信任、政策有效性以及稅收的使用方式,是接受新政策的關鍵因素,就像如果政府沒有適當闡述減量措施的意義,甚至沒有採取社會平等措施的政策,就可能會發生類似法國黃背心抗議的事件。
面對這麼大的現實差距,究竟要如何調整NDCs呢?世界資源研究所為國家提供一系列的策略選項:能源、交通、森林、農業、短期氣候汙染物、海洋。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25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