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9於上(11)月落幕,儘管此次會議的主題日及大會宣言未直接與工業去碳化掛鉤,但各大國際權威組織如: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 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WBCSD)、碳揭露計畫(CDP)仍在此期間發布了不少報告,指引企業減碳方向。德國、瑞典、美國、日本與韓國也舉辦了多場與工業減碳相關的周邊會議,分享知識經驗、呼籲更多公私部門一同合作推動工業去碳化議程。本文整理COP29期間重要的工業減碳趨勢,期台灣政府與企業能據此接軌國際趨勢、加速氣候行動。
第28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正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杜拜舉行。本次大會有幾項與工業去碳化相關的重點值得關注。台灣是高度仰賴出口貿易的國家,2025年碳費制度更將正式上路,該如何把握此趨勢重新檢視、協調國內政策,與國際接軌?
全球淨零轉型趨勢下,近年能源、運輸領域的關鍵技術發展迅速,但相較之下,全球工業部門、尤其是重工業去碳化的進展陷入停滯。從COP26開始,經過了三屆COP大會主席接力,本次大會中多項與工業去碳化相關的自願性協議進展也值得關注。
歷屆聯合國氣候會議,經常對工業部門去碳化帶來影響。如2015年的COP21,便直接刺激綠電市場蓬勃發展。 而去年的COP26,不僅創造低碳原物料的嶄新市場,英、美兩國還提出「格拉斯哥突破議程」(Glasgow Breakthroughs Agenda) ,集結40多國及多個國際組織共同投入電力、零排放車輛、鋼鐵、氫能、農業等低碳解方。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