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般小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建築部門(住宅、商家),除了應設法強化節能績效,也要對即將到來的「分散式能源」(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時代做好準備。
我們了解到,使用具成本效益(cost-effective)的低碳能源,是讓企業持續成長、而且提高韌性(resilience)的關鍵!
他們不選擇直接拆除或重蓋新橋,而是讓它重生為連結周邊建築、商圈、人群的空中綠帶,把seoullo 7017從「車道」變成「人行道」!
城市產生的碳足跡約有1/3來自公共交通和建築等基礎設施,只要當局對症下藥,把公共運輸系統(公車、火車、地鐵等)轉換到更低碳的能源,或針對住宅樓宇設定必須遵守的能源效率標準,就可降低至少25%的排放量。
愈來愈多分析師紛紛預測,再過不到20年,許多消費者願意放棄車輛的「擁有權」,內燃機 (ICE) 更可能被電動車、共享服務、自動駕駛取而代之。
總的來說,COP24在詭譎氣氛中只能小碎步、甚至趴在地上匍匐前進,最後總算初步產出《巴黎協定》「規則手冊」,把更敏感的碳交易、「損失與損害」等棘手章節,留待明年COP25再議。
在「煤炭城」卡托維茲舉辦的氣候會議,終於在一片驚嘆聲中落幕了,沒機會到現場參與的人們,低碳生活部落格幫你送上最有現場感的第一手直擊照片!
今年COP24肩負替《巴黎協定》制訂規則手冊的重要任務,挑戰看來更為艱鉅,誰可能發揮上述扭轉乾坤、引導會程邁向終點的力量呢?
《排放差距報告》估算,即便各國都(按理想狀況)履行自己的國家自定預期貢獻(NDCs)減碳計畫,地球均溫仍可能在本世紀末上升超過3°C!
除了開採過程發生的童工、職業安全、健康風險、環境汙染等疑慮,如何建立回收體系和資源再利用模式,也是電池業迫在眉睫的挑戰。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25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