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產業龍頭的「綠色動員」,對國際氣候社群來說,無疑是看到了一點希望,特別是在一些令人挫敗的時刻,像是氣候談判屢屢失敗、全球能源效率改善從之前的2.9%下滑至2018年的1.2%,都適時起了鼓舞人心的作用。不過喊出願景很簡單,真正要如何讓目標落地,還得靠各種助力。
APEC當前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持續建立一套新的量化指標 (indicators),來衡量「綠色中小企業」。其中,主要從2個思考方向出發:(1) 企業本身如何減低其負面的環境影響 (2) 企業如何創造正面的環境效應 。
我們了解到,使用具成本效益(cost-effective)的低碳能源,是讓企業持續成長、而且提高韌性(resilience)的關鍵!
當初的石油危機,催生了今日檯面上許多的節能品牌,但到今日都沒有再更多的進步。但若是要將升溫控制在2℃以內,碳密集度下降幅度,從今天開始到2050年,就不能只降個位數,至少要再下降64% 。
巴黎市的育成中心曾發起廣受歡迎的都市綠化創新徵件,獲選的案件包括養雞、有機菜園、草莓綠牆、堆肥實驗、雨水回收,以及用咖啡渣種出香菇的隨身包等等。
日本近年各地政府的衛生下水道處理場,都正積極更新設備與技術,提高減廢功能的效率之外,也在節電上十分努力,更找到許多發電產熱的方式。
積水化學工業已經連續三個年度做這樣的調查,客戶中淨電力收支小於零的住宅比例,從2011年間的2%,成長到2012年間的6.5%,再到2013年間的13%。
O’power利用電腦科技為電力公司達成節電效果,但他們最特殊的服務,是利用這些數據,透過行為科學來促進民眾省電。
透過產官合作的清碳聯盟,企業也將思考如何邁向低碳產業、創造減碳機會並兼顧企業社會責任等面向。
隨著日本政府政策推行,企業界開始整合銷售節能設備,整個社會在節電的同時,也增加了再生/節能設備的競爭力。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7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