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竅之後,小朋友的創造力便會像煙火一樣令人目不暇給。他們開始在房子的四面挖洞,主張這樣才能吹到最大的風和得到最大的陽光...
建築師讓位的設計思考,再加上一條鞭的貫徹執行,從買土地、規劃、設計、營建、銷售,甚至到售後服務與長期經營,讓理念得以不摻水地落實,「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理想生活,無獨門訣竅,依乎天理而已。
從建築的生命週期思考,以大自然、設計者、使用者合作的角度出發,綠建築的定義更寬廣了。在所有人共同參與的前提之下,建築成為網路的一部分,回到大自然的模式裡。
「大自然從不妥協,它會充分利用所有的資源創造出最佳的效用」,Amory Lovins說。身為靈長類最高智慧的人類,是時候像大自然學設計了。
理解台北花博的意義,只需要多去幾次就可以;直面未來的勇氣,該從現在開始培養起。
紀錄片令我著迷。如果說劇情片是人類想像的極致,紀錄片,便是真實生活的精采陳述。對著鏡頭講話的受訪者,時而眉頭緊蹙,時而開懷大笑,你感覺他有那麼強的熱切,恨不得讓全世界的人們都理解他;有的時候,他也和我們一樣對生命有許多困惑,但言談中,你還是可以感受到背後那股堅毅的力量。這些了不起的人們,構成了我們這次影展的重要風景。
「綠領建築師培訓工作坊」從綠建築的概念及策略開始,由業界的實務經驗工作者帶領學員一路從外殼節能、空調、照明、節水、汙水處理、室內環境品質、綠屋頂與綠牆、綠建材與施工規範、綠建築評估系統一層層地撥開綠建築各種設計考量的面向,因為非常實務導向,幾乎可說只要一學會,就可直接用在你下一個案子的設計裡。
許多人都有出國的經驗。人在異鄉,當地的氣候條件與文化不同,我們很容易找到讓我們驚呼的建築物。回國之後,一進了中正機場大門,就立刻覺得自己國家矮了一截,「路邊的房子外牆怎麼都是貼白色磁磚,別人的都五彩繽紛!」、「為什麼到處都是鐵皮屋!」、「街景為什麼永遠都是混亂而國外總是可以連到天際線!」。抱怨歸抱怨,過了幾天看習慣之後,國外美麗的建築相片便隨同記憶存在電腦裡,遇到自己的頂樓加蓋時,還是習慣在外牆上貼上白色磁磚,「因為大家都這樣蓋」;還是習慣加裝鐵皮屋,「因為它便宜」。
綠建築追究到底,就是綠生活的實踐,是人與大自然展開對話的第一步。唯有找出這份覺知,永續的精神才有了意義。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9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