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的「雨水分流」作法相當有名,目的是讓雨水不再流入下水道,從源頭分離、不與廢水混合淨化,直接補充地下水,還能減緩大雨時的排水負擔,避免洪泛危機。
為讓一般民眾了解電動車的好處,奈梅亨市府在市中心廣場開放市民試乘,預計吸引2000位市民體驗。
「雨水分流」是荷蘭水資源管理的重要措施,也在奈梅亨市中心許多角落裡展現,如地圖上的玉米市場公園、皇家廣場、黑瑟街小渠道、水跡字樣,提醒民眾與水不可分割的共生關係。
位於城區北方的ENGIE燃煤發電廠,未來將轉型為全新的「綠色能源三角洲」。第一階段目標是建立擁有8700片太陽能板的太陽能發電廠,下一階段還要建立生質能、液化天然氣、及三座風力發電機。
目前荷蘭平均每人每日生活用水僅需120公升,不僅低於全歐平均值(150公升),更只有台灣(276公升)的四成出頭。這番節水成績,可歸功於較高的水費和政策宣導。
MOVE的新式餐車型號叫做MRV100,主要特色是揚棄柴油與丙烷,改以天然瓦斯為燃料的發電機,並搭配太陽能板與不同容量的蓄電池。
南澳洲在許多城鎮旁推動生態溼地計畫,不僅著重滯洪功能,更解決當地水資源缺乏問題,又能創造生態棲地。
版權所有,轉載請寄信聯絡基金會。
最近一個月的網頁瀏覽次數:11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