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案簡介
專案起訖年:2023年起 修改日期:2025/11/12
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AR6),現有的珊瑚礁復育與管理方法,特別是針對具耐熱性的珊瑚族群,能有效維持部分珊瑚生態系在全球升溫超過 1.5°C 的情況下仍具生命力。自 2023 年起,台達投入珊瑚有性生殖的研究,並協助推動耐熱珊瑚物種培育的相關研究。
去年當整片珊瑚礁群體同時將精卵釋放至海中時,我們觀察了珊瑚的生殖腺發育情況,並在水下部署水溫與光照監測設備,以掌握當地的水文條件。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NMMBA)研究人員的指導下,我們協助標記可能釋放精卵的珊瑚,並同步採集配子與珊瑚分枝,用於分子鑑定、共生藻群分析及人工授精實驗。採集過程中,也同步記錄珊瑚健康狀況以及釋放精卵的數量。
本珊瑚繁殖計畫旨在分離精卵束,並應用冷凍保存技術以維持珊瑚及其細胞的活性。我們進一步透過不同光照強度與不同共生藻群的培育組合,探討珊瑚受精後的生長速率與共生藻群落組成。目前預計完成 10 種珊瑚的採集與培育工作。藉由珊瑚與共生藻的互利關係,以及耐熱珊瑚的繁殖與培育,我們期望能重振因海洋暖化而受創的珊瑚生態系。
同時,我們也發現南台灣核電廠排水口附近的銳枝鹿角珊瑚(*Pocillopora acuta*)具有適應高溫環境的能力。為進一步探索其耐熱特性,我們與科學家合作,在消波塊上建立原地珊瑚苗圃,並導入 3D 監測技術。同時採用循環水養殖系統(RAS)進行銳枝鹿角珊瑚的跨世代培育。此系統能精準控制光照、溫度、水流、水質及生物共生等環境因子,成功促進珊瑚後代的永續繁殖。這些珊瑚僅花費 16 個月便達到性成熟,並順利繁衍出第二代(F2)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