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園地

台達復育珊瑚計畫 親子偕手一同「厚生海洋」

2021.10.07

    鄭宇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2020年台灣東部海域面臨史上最嚴重的珊瑚白化危機,台達基金會有感於氣候變遷對環境的衝擊,於地球日前夕展開「厚生海洋」的倡議,偕專業海洋保育團隊,一同投入珊瑚復育工作,期許透過三年,復育二十八種、超過千餘株的珊瑚種苗,近三百人次台達潛水志工參與,打造育種基地,使更多人親近海洋,了解其生態多樣性。

 

雖然今年受到疫情影響,許多計畫發生改變,但珊瑚的復育計畫卻未因此結束,就在中秋連假後的週末,志工們再次前往位於東北角的復育基地,除了觀察珊瑚的生長狀態外,更為重要的工作,便是整理颱風過境後的環境與生態的復原。

 

 

受颱風影響,鄰近復育池的岸上,堆滿了各式廢棄物,最令人困擾的便是分佈於四處的保麗龍塊,這些碎塊雖然不大,不過經由輕微的碰撞後,原本塊狀的保麗龍便容易成了碎屑,這些碎屑除了造成更為嚴重的問題,透過風浪的傳遞,更可能被動物誤食,造成更為嚴重的環境負擔,因此志工們在進行淨灘的過程中,對於保麗龍的清理也格外小心謹慎。

 

 

經過志工們多次來回撿拾,短短一小時內,便整理出近四十公斤的垃圾量,但最令人佩服的便是團隊中的「小小志工」,這些志工多為國小三、四年級的學生,個頭雖然不高,卻勤奮地穿梭於岸邊的礁岩,且每次帶回來的垃圾袋總是 “滿載而歸”。

 

整理完周邊環境後,台達志工便開始進行每次育苗前例行的海水檢測,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出版的《第六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AR6)》顯示,海洋酸化與缺氧問題將在本世紀持續增加,且其變化是不可逆的。志工透過三至四種試劑,檢測當日的海水酸鹼性與軟硬度,其目的便是確保海水的水質是符合珊瑚的生長條件。

 

 

 

確認水質後,志工們便開始進行珊瑚礁基座的製作與珊瑚分株固定等工作,烈日當空下,志工們仍忍受額間與口罩內的汗水進行作業,目的便是趕在漲潮前完成海底青藻與種植作業,在進行水下作業時,除了對珊瑚本體的整理外,更需透過色表,觀察珊瑚顏色的變化,透過珊瑚顏色的變化與也可了解其健康程度如何,而在此次觀察中,志工也發現於年初所種植的珊瑚育苗,經半年的成長,如今已長大三倍。

 

 

此次活動,不乏來自全臺各地的台達志工,有些夥伴甚至帶著小孩,一同參與復育工作。還記得活動過程中,有人說:「臺灣就這麼大而已,若沒有了,就真的沒了。」在氣候變遷影響下,許多物種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而「珊瑚」便是其中之一。然而臺灣附近海域擁有約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珊瑚礁物種,卻因人類過度的行為與氣候變遷的影響下,逐漸消逝,因此志工們希望透過自己的雙手,復育珊瑚外,也讓更多人體認海洋保育的重要性,進而了解厚待萬物的精神,以永續這片土地的環境。

 

相關照片



延伸閱讀